芒果TV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:微纪录的起势与启示
浅度| 传媒1号| 2022-08-03
【流媒体网】摘要:我们以之为锚,重新系统化地理解一次微纪录的逻辑。

  在碎片化时代中,微纪录片正起势。

  短平快成就微纪录,微纪录承载小人物,小人物撬动大流量,大流量唤醒正能量。

  这,既是这个媒体时代塑造的,也是这个社会时代需要的。

  因此,微纪录这种文艺形式,应该得到我们充分的关注与研究。

  恰逢此时,由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特别指导,湖南省委宣传部、湖南省委网信办、湖南省精神文明办、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的芒果TV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走入我们视野,它是一部体系化的「以小人物的微纪录,让正能量变大流量」的作品。

  我们以之为锚,重新系统化地理解一次微纪录的逻辑。

  微纪录下的人

  微纪录下的人,会是更扁平的吗?

  未必,也许它更会是人物鲜明的。

  正是因为微纪录的时长有限,整部作品也就5到10分钟,它不用工笔细描,而用浓墨重彩,快速、直接、鲜明的,点出人物本质。

  比如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第一期《十八洞村的2022》的主人公施康,他的身份是「联结者」,作为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的他,就是串联乡里、服务乡亲,所以,为了准确传递他联结者的身份,所以,就用微模式呈现这种联结感——以他的旁白串联十八洞村的四组村民。

  他的气质是「快乐的」,开口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这个人物的基调:「总是有人问我,你们十八洞村的人是怎样的,反正不是住在洞里的。」他形容苗绣匠人是「斜杠青年」,介绍石大姐的「特殊遇见」,而这种喜悦感,底层逻辑是这十年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幸福感。

  比如第二期《塞罕坝上瞭望者》的主人公赵福州,他的身份是「守望者」,他的气质是「长情的」。而他的第一句话,同样为这两个人物特质定了基调:「望的是林海,观的是火情。我是塞罕坝的火情监测员赵福州。每十五分钟汇报一次,三十年如一日。」

  工作里,他是长情的守望者;生活里,他是长情的守护者。他问老伴陈秀玲:「风风雨雨,不容易,遗憾不?」老伴回答:「啥叫遗憾,不知道」。

  人都是复杂的,不到十分钟的微纪录,无法做到面面俱到;

  人也是简单的,抓到本质的、内核的,就是微纪录的魅力。

  1号看节目介绍,这种手法还会在片中不断出现——

  比如呈现科技人,就放大他的科技感;

  比如呈现超级联系人,就放大他的热血感。

  本质来说,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微纪录理念,不是用一套模板,不是用一套定式,而是先去理解这个人物的本质,这个人物的内核,他工作的本质、他性情的底色、他价值的原点,由此再去建构一套与之对应的微纪录人物叙事,因为尊重人的个体差异,才能变化出无尽的叙事语言。所谓船小好调头,微叙事的灵活性,恰恰给足了这种以人为本的更加宽广的创造力。

  而由一个一个彼此不同的生命,却又共同织起了一个宏观的体系,一个社会的全景,不同颜色的画点又构成了同一幅画面,五十个人物就是五十个画点,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就是多个色彩像素的画点组成的色彩斑斓的画面。

  这五十集中,既有大国重器的典型人物,也有反映美好生活向往的微光人物,来自国防、民生、教育、医疗、大国工程、乡村振兴各个领域,来自各年龄、各阶段、各地域、各行业,而当他们汇而为一之时,百态人生画出了十年巨变。

  微纪录下的事

  微纪录下的事,会是被压缩的吗?

  会被压缩,但是做得恰当,就叫「浓缩」。压缩了片长,浓缩了精华。

  比如第一期的《十八洞村的2022》,单独地看作品中十八洞村任何一个人,都是小人物;任何一件事,也都是小事儿。都既有些许微光,却也稀松平常。然而,当把这些微光一起点亮,就成了一条跨越十年的光带,每个人的小事儿,却又成了全村的大事儿,甚至成为全国的大事儿——对于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,对于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。原来,一场艰苦的时代战役,就在平凡的百姓生活中,互为镜像。

  比如第二期的《塞罕坝上瞭望者》,如果作为长纪录片,赵福州夫妇的故事,怕是显得繁琐、重复、无聊而并不伟大,但是,当这样繁琐、重复、无聊的工作,通过微纪录将10年压缩到10分钟,它就一下变得既有戏剧性又有崇高感了。五年过去了,10万亩的林子将土地贫瘠、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变成了林海;十年过去了,过去两层楼改为了五层楼,以前叫「望火楼」,瞭望火源、提示火警,现在林子成型了、成片了,就叫「望海楼」。沧海桑田,只有当它被凝聚到了一瞬间,才是人间最大的戏剧性;而在这里,则是人主动参与自然的另一种十年沧海。

  所以,其实,写作本文,也是想让更多业界朋友看到,微纪录所能应用的一些场景——

  它可能让原本不好做、做不好的选题,能有做得好的一些可能。

  尤其,是那些能在平凡中见到力量的选题,似乎更是它的强项。

  我们再发展一下,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的「事」,既是具体的「事情」、人物的「故事」,也是社会的「事业」。

  第一集,讲的是十八洞村民的故事,但它带出的是精准扶贫事业,2021年2月2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: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。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12.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,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,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!

  第二集,讲的是赵福州夫妇的故事,但是它引申的是绿色经济事业。在三代林场人的努力下,在坚持全面保护的基础上,塞罕坝合理开发绿色产业的经济总产值高达206亿元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」的时代理念。

  从第一人称主观叙述的故事,到第三方数据客观呈现的数字,从故事变成了事业,从个人命运变成了时代使命。大中见小,小中见大,让个人奋斗、行业坚守、国家发展,变成同一件「事」。

  微纪录下的情

  微纪录下的情,会被稀释吗?

  诚然,长纪录有更大空间铺垫情绪、累积情绪、释放情绪,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纪录没有它的情感叙事。

  它的结构方式,更像一首歌曲;

  它的叙事方式,则像音乐编曲。

  比如第一期《十八洞村的2022》,它要创造的是一种轻越的、欢快的情绪,所以一个人物是一个小乐章,彼此都像上下跳动的音符,由主叙事人施康作为音乐动机主线,所以观赏下来,就会让人感觉轻松而愉快;

  而如第二期《塞罕坝上瞭望者》,它则是另一种编曲形式:先是一个人出来了,对比辽阔林场,更显人的孤勇;接着妻子出场,就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对人,情感便从孤胆英雄变为相濡以沫;再接着说到了事业传承,又从两个人变成了三代人,又从两个人的扶持,变成了三代人的坚持;最后又展开到了更多家庭——

  「赵福州和陈秀玲只是守护塞罕坝林场9座望海楼之中的一对普通夫妻,塞罕坝建林场近60年来,共有超过20对夫妻值守望海楼,共同守护着这片林海,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。」

  当无数对夫妻,一起说那句他们重复了无数遍的「你好,报平安」,这种越来越宏大的声音,从一个人的到一群人的;这些不断堆叠向上的声部,从单声部到多声部。就在短短几分钟内,一层一层加入,情感的浓度一次一次加码,终于,让一种炽热、一种感动,油然而生。

  所以,50次微纪录却远超50种情感叙事,因为每个人、每件事的情感都是各有差异的,都要为之量身定制适合的「编曲」。

  而宏大叙事之下所谈的奋斗情、家园情、强国情,其实就蕴含在这些质朴的情感表达、情感叙事当中,因为这些细微而敏感的小情,才让大爱变得落地而真实。

  恰如每个作品之末,都会说的那句,「这十年,我们在感动中前行」。

  当大爱落于小情,才会因为这种真实而感动,才会由此而前行。

  微纪录与微时代,相孕相生,相辅相成。

  通过对芒果TV微纪录片《这十年》的分析,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微纪录的底层逻辑——

  人要鲜明、事要浓缩、情要精准。

  满足了这样的条件,小人物也能做出大能量——

  大流量的正能量,正能量的大流量。

 

责任编辑:李楠

分享到:
版权声明:凡注明来源“流媒体网”的文章,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,转载需注明出处。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,观点供业内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,仅供学习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!